近日,教育部公布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结题验收结果,我校5个立项项目全部通过验收,其中原副校长、通识教育中心主任董维春教授主持的《新农科建设改革与发展研究》、副校长丁艳锋教授主持的《作物科学类传统专业集群改造提升的改革与实践》、副校长朱艳教授主持的《智慧农业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》3个项目获评“优秀”等级。
《新农科建设改革与发展研究》项目,从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互作视角,按照“新农科,新在农,也新在科”学术逻辑展开研究,对欧洲和美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逻辑与转型规律进行了系统考察,归纳了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五次重大转型,探索了未来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与中国方案。在人才培养方面,率先提出了“农业特色通识教育”概念,将“通专结合”理念、“荣誉教育”模式和“南农大先生”案例综合应用于学校实际,初步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“南农方案”。项目共发表研究论文20篇、研究报告4部、著作2部,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流本科课程各1项,在各类学会联盟和相关高校做大会报告20多场,为推广新农科建设理念做出了贡献。
《作物科学类传统专业集群改造提升的改革与实践》项目,更新基于OBE理念的涉农传统专业升级改造的新方案,探索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涉农专业升级改造的新途径,建立依托一流学科群改造提升涉农传统专业的新方法,对农学、植保、园艺、资环等作物科学类传统专业积极开展改革实践。项目共发表研究论文13篇、制定面向新农科建设的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10套,获得国家级、省级教学成果奖各2项。该专业集群主办了“全国作物科学类传统专业集群改造提升研讨会”,吸引了全国33所涉农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。
《智慧农业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》项目,依托作物学、农业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农业信息学、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优势与特色,构建了以智慧农业、人工智能、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专业为核心的“智慧农业类”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新模式;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智慧农业类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,探索形成了能够支撑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体系、师资团队、实践平台和管理体制等教学资源,提炼形成了智慧农业类专业建设范式及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长效机制,并在国内首创了“智慧农业”本硕博贯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,引领了全国智慧农业类专业建设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。
据悉,教育部于2020年立项407个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,以探索新农科建设路径,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,此次共有386个项目通过验收,62个项目获评“优秀”等级。学校将以此为契机,持续深化农业教育改革创新,加快培养知农爱农、强农兴农拔尖人才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南农力量。
阅读次数:11
【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】